事件回放
3月30日,杭州和睦小学一名念小学四年级的11岁小姑娘从7楼跳了下去。女孩送到医院时呼吸心跳都没了,最终没能抢救过来。
校长说,因为几天的作业没做,老师叫家长到学校把女孩领回家,女孩想不开便做了傻事。图为事发现场的救护车。
微博用户“@杭州微博城事”补充了事件的一些细节:“老师叫家长把孩子接回去,妈妈又骂了她。这是个乖巧的11岁小女孩,上电梯时还帮一老奶奶按了楼层按钮,回去就跳下去了。”图为医护人员将女孩抬上急救车。
学校的郑校长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一直陪着年轻的父母,“真的很难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班主任听说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晕倒了。”校长说:老师叫来家长后,说明情况,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先把作业补齐了,双方交谈都很正常,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说过分的话。后来,妈妈把女孩领回家,在路上可能批评了她。回到家,女孩就从7楼跳了下去,这一切都发生得太突然了。目前,校方人员已开始进行相关调查。图为医生在抢救小女孩。
悲痛的爸爸抱着医生的腿求助,可是孩子还是没能回来。
孩子压力从哪来
过去时有中学生、大学生因学业、生活、情感等因素自杀而令人震惊,现有小学生因完不成作业而跳楼,令人震惊、痛惜,沉重感也是前所未有。孩子活着有这么累?死亡都不怕还怕压力?压力比死亡还可怕!
其实压力、挫折、困难、坎什么的,都是人的生活中必须要面对的、经历的,孩子也不例外。问题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遇到一点不适应、挫折就不能控制,就要打、捅、抹脖子?毕竟生命是宝贵的。原因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我想二者都有并且很严重,而且孩子的问题是来源于教育问题,这些麻烦都是教育制造出来。孩子都是一样的,都可以成为好孩子,只是因为教育而使孩子的生命具有了差异。
问题麻烦是怎么制造出来的?错误的思想、内容、方式。
儿童成长为什么这样脆弱不堪压力?其中有两个极端因素:一是家庭、学校温室般呵护教育,二是没有心理基础准备的突如其来狂风骤雨般心理学业发展压力、挫折、体罚,如那个五年级跳楼的可爱可怜又可悲的孩子。因为这是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都破坏了儿童的“初学者心态”和人的规律性的思维行为状态。
随着孩子的长大,没有耐心的教育渐渐地抛弃了这种方法,心里开始变得急躁了、功利了。教育教学为孩子制定了更高的的目标,规定了最简约的时空,让儿童去完成教学任务。把问题挑出来了,只看问题不看规则了,这样教学违背了儿童心意,教育的“强迫”得到的是让儿童无所适从和产生厌恶,结果被问题拌倒爬不起来了、撞上南墙也不回头了。教育的最高法则是教育要适合儿童,而不是儿童要适合教育,因为儿童都是因自己的内心具有的成长方式而发展的。
如何减轻或让孩子适应生活、生存、学习的压力
《卡尔·威特的教育》理论核心是:“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雷夫《第56号教室的奇迹》及“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都具有这种思想精神。从狼孩、小卡尔的个案到雷夫的奇迹,是不是其中具有相同的思想规则?这是肯定的。
而现在谈到的教育恰恰是违背了这样的思想规则。
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没有耐心而急躁,不了解、没有准备,简单表面化解处理,认为是孩子的事:心理不足,能力差等。教育没有深入思考,教育的引导为孩子做了什么?不了解、不引导、不会引导,苦口婆心也只是简单地说教,不能从孩子的内心根本上解开心结。怎么教?说完就了事。我说了就应该你会了,你不会我就急躁上火,粗暴、批评、惩罚。这种简单幼稚的想法就如同教婴幼儿走路时,父母说:宝贝,走,走,走!婴幼儿就应该站、站起来、哎,站起来了、站住了!抬步、走!哎走开了!哎,甚至跑开来了!教育思想老是认为讲道理明白了,小孩子就应该会做到且不出错了,所以大人说了儿童做到了这才是大人们的教育心愿,这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是有能力的孩子!如达不到这种要求,孩子,对不起,我得说你了,你应该经受挫折、压力了!这是为你好!这是爱你!要不然你就落后了,跟不上人家了!其实都是自己把自己折腾出了毛病。
困难、挫折、压力都是客观存在的回避不开了,唯一的就是面对:让儿童自然的接受、乐于接受,勇于挑战、有兴趣地去做,在自然状态下发展,在挫折、困难中能够顽强前进,在失败后爬起来继续向前,直到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挑战未知事物的信心、意志、能力,就是自然化解了压力、经历了挫折,也在自然的教育中完成了发展目标任务。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
近几年,全国各地频传中小学生离家出走,不堪压力选择轻生的事件。很多人都对目前孩子脆弱的心理承受力错愕不已,学校老师以及家长也开始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有关教育专家表示,在专注于给孩子进行“分数”教育的同事也要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教育,特别是在逆境中成长的心理承受力。当前的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大,如何培养孩子有着强大的抗压能力和适应?
一、应从小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挫折与打击。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强,他就会将坎坷当作历练自己的平台,利用搓折就要掉眼泪,为了一点小麻烦就容易心烦气躁,甚者就会产生轻身的念头。
因此,父母如果想要孩子积极从容地面对挫折,并且在将来顺利走向成功的话,就需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意识地去放开呵护的双手,让孩子早一点经受风雨磨难、多经历一些苦难挫折,并以此提高孩子的自信与勇气,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从而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抗压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它对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性格开朗的人与性格孤僻的人的心理承受力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对那些性格孤僻的孩子,我们要多爱护、关心,对他们要“爱如春风,情如春日,润物无声”,往他们封闭的心里注入爱的甘露。当他们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多做耐心的疏导和真诚的慰藉工作,从而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灵,扬起奋进的风帆,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并战胜困难和挫折。
三、引导孩子积极应对挫折
当孩子处于幼年时期,遇到挫折和困难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为了避免孩子深陷挫折中无法自拔,父母就应该及时做好开导工作。比如孩子初次做错一件事、碰了壁,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失败原因,找到原因后引导孩子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挫折,以此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同时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还要引导他们合力地发泄内心的消极情绪,这样有利于缓解孩子心中的压抑,使孩子尽快地摆脱失败阴影,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当前该做的事情中去。
四、对学生进行抗压训练
孩子心理承受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父母、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意识逐步进行训练。为了使孩子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从实际出发,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需孩子努力才可以完成的难题,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令孩子把学到的对付困难、挫折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其心理承受能力。我想,只要我们以适当的方法,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孩子们一定可以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挑战,做生活的强者,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戏剧教育有助于提升孩子抗压能力
对于少儿教育戏剧是否真的可以培养性格?我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陈会昌先生表示了认同。他谈到,普通的舞蹈班、书法班往往是家长强势输入给孩子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其内心真正的兴趣所在。然而与培训班更强调孤立的个人技能提升不同,少儿教育戏剧培训则是把孩子放到同龄群体中去,让他通过亲自参与编、听、说、演等戏剧体验,完成自我认知与自我发现的过程,培养独立并具有特色的人格,提升自信、增强心智,并实现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成长。
有些家长错误的以为上课时,老师只是带孩子玩游戏,根本没在学习。其实教育戏剧是在快乐学习,孩子没有感觉学习压力的情况下,让参与者在互动表演中无需担心被惩罚或嘲笑,他们彼此分享、表达关爱,并用富有创意性的动作进行情感抒发。这种方式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压抑、隐藏的困境,如被人欺凌、情绪消沉、缺少自信和缺乏自我认可等,提供安全疏通管道;通过富有创意的非暴力行为给参与者带来的改善将伴随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