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李宁被带走接受司法调查。近日,有报道称李宁涉嫌将承担的一个转基因项目的经费转移至自己控股的公司,金额达上千万。昨天,记者从中国农大校方确认李宁正接受调查,但具体案情尚不清楚。
李宁克隆出的奶牛
现年52岁的李宁是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业内认为是国内动物转基因克隆研究领军人物。
据报道,李宁主持过30多项重要科研项目,涉及科研经费以亿元计。此外,李宁领导的课题组曾与北京济普霖生物技术公司等单位合作,历时7年首次成功培育出第一批乳铁蛋白转基因奶牛。而李宁为北京济普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最大股东,还担任北京三元济普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昨天,农大校方确认李宁被调查一事。该校一位教师称,李宁已被带走月余,至今未归。另一位教师称,李宁承担的课题都非常重大,国家划拨的经费非常充足,上千万的科研经费并不算稀奇。他在学校为人比较亲和,没想到会有问题。
该校一名学生表示,李宁是最年轻的院士之一,一直是学校的骄傲,校领导多次在公开场合表彰李宁的成绩。这名学生说,李宁很少亲自给学生上课,两个月前有他被调查的消息传出来,“大部分人都觉得比较吃惊吧”。
昨晚,记者联系了李宁的助手,待听清询问李宁事件后,仅表示“具体我不知道”,就挂断电话。多位农业科技圈人士表示已获悉李宁被调查一事,但认为“李院士应该能挺过去”。
>>业内爆料
科研经费使用潜规则多
北京一所高校教师透露,将科研经费转移至公司的行为并不鲜见,这是科研经费“潜规则”之一。尽管近几年国家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日趋严格,但还是有人“合法”地钻空子。
这位教师称,在科研项目里,诸如专家咨询费、研究生劳务费等都有一定的支出比例。过去,教授可以直接给现金,但现在要求所有的项目支出必须打卡走账。有的教授就会将钱先打入学生的卡中,再让学生返还。
还有的教授将科研经费以购买器材的名义转入朋友的公司。特别是理工科的一些实验器材,并不好监管,教授可向指定的公司购买,有时原本10万元的设备会摇身一变值30万元。但课题组的老师有时也很无奈,因为国家有严格的经费使用规定,明确什么能买,什么不能买,有时研究需要的东西不能买,能买的又是研究不需要的,就会有人想办法变通。
此外,有的教授是大学老师,又是企业负责人,有人就会通过开横向课题的方式,通过学校和自身企业联合的方式,将科研经费套现转移。
李宁在实验室做科研
◎李宁其人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官网介绍,李宁主持有国家科学技术部“973”计划重大研究项目、“863”计划生物领域重大研究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8项,领导的科研团队多年来在大动物克隆、干细胞和基因技术等多方面取得重要成绩。曾获得国家级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和省部级二等奖2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成就奖一等奖等奖项。
中国克隆技术的领军人
■幼年立志学习技术 他学成后更重人才培养
■攻克同一克隆技术 他比美国人节省了8年
■成功克隆医用小猪 他打破了欧美技术垄断
■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
时间定格在2013年10月,第11届世界畜产大会首次来到中国,担任大会组委会主席的李宁院士,作为主会场第一位报告人发表了题目为《从远古到现代的中国畜牧业发展历程及其启迪》的主题演讲,受到各国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
李宁,这位被誉为“中国动物转基因克隆研究领军人物”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曾成功建立了我国动物克隆和生物反应器研制体系;曾成功培育出转有人乳铁蛋白基因、人溶菌酶基因、人乳清白蛋白基因等的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表达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级别,突破了制约我国动物生物反应器产业化的技术瓶颈;他还曾应用DNA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畜禽遗传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子评估,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鸡资源群体和高覆盖率鸡BAC文库;并为我国生物科技的未来培育了大批栋梁之材……
同样克隆一只动物
美国人用了13年他用5年
“太不可思议了!看来世界转基因克隆研究的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可能也只有中国才能做出这样的规模。”美国著名生物学家James Murray教授站在中国规模最大、也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克隆牛种群面前,震惊地说道。由200多头克隆牛组成的克隆牛种群正是李宁近年的“杰作”之一,而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由于起步相对晚,基础弱,中国在生物科技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总体差距较大。李宁敏锐地发现不能亦步亦趋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要想赶上人家,必须实现跨越式进步,而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一把“钥匙”。
1997年2月27日,关于克隆羊“多莉”的论文在国际发表了,这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其实,李宁早已注意到克隆技术。但他不得不用了3年的时间进行准备和早期研究,原因只有一个——没条件。许多人的不理解让李宁记忆犹新。“很多人苦口婆心地劝我不要做这些尝试,稳稳当当的挺好,免得以后下不了台。”李宁表示。
此外,资金更是一大难题。“起步阶段,北京市政府的支持最为重要!”李宁仍然记得,1999年,时任北京市科委主任的朱炎在听取了李宁对克隆技术可行性的论证后,给予2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对于尚处在起步阶段的李宁而言,真是雪中送炭。
2000年,经过筹备,李宁组成了十几个人的团队,正式开始进行第一个克隆项目——冀南牛。两年的时间,十几次的失败曾一次次地打击着整个课题组,李宁不但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更要激励团队。
2002年4月,第一头健康成活的克隆冀南牛成功诞生。同年10月,他们又成功克隆出一头体细胞克隆胚经过玻璃化冷冻技术处理的高产黑白花奶牛。2003年3月,李宁团队成功获得中国第一头体细胞转基因克隆牛。
同年10月,又获得世界上第一头转人岩藻糖转移酶基因的体细胞克隆牛,并开创了用冷冻卵母细胞克隆成功的先例。与美国第一只具有应用价值的转基因克隆动物用了13年相比,李宁和他的团队只用了5年的时间。
成功克隆医用小型猪
打破欧美国家技术垄断
2005年8月,中国独立自主完成的首例体细胞克隆猪诞生。
2007年5月,李宁团队培育的首批体细胞克隆哥廷根医用小型猪诞生。不仅打破了美欧等国对该型猪的垄断,还首次在国际上成功实现了同一移植受体内进行不同品种和不同类型克隆胚胎的混合移植。
目前,李宁最新的成果是成功培育出了一批人乳铁蛋白和人乳清蛋白转基因奶牛,数量达到了产业化规模。这标志着我国转基因奶牛新品种培育和动物生物反应器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重组人乳铁蛋白和人乳清蛋白在这些转基因奶牛牛奶中的含量为国际最高水平。通过这一技术,李宁和他的团队还可以让牛奶中含有药物成分。“在这一领域,我们是全球的领跑者,如果可以投入应用,这就是真正的中国创造。”在李宁的设想中,未来人们生病可以不吃药,只要喝一杯奶就行了。
2009年4月5日,李宁作为首都干部群众的一员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活动期间,领导向李宁详细了解了我国生物育种研究的现状,勉励科技工作者集中力量,确保重点,争取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20多年来,李宁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主编了两部专著;获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15项。他还多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幼年励志学好科学
学成后为国培养技术人才
李宁深知,要想实现中国生物技术的全面飞跃,只有一两支领军队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高强度科研攻关的同时,李宁十分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他悉心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严谨治学、勇于创新,已经培养晋升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晋升副教授5人,有的已经成长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先后指导的研究生和其他科研人员近百人,为我国农业科技和教育事业培育了大批栋梁之材。
谈起对人才的教育培养,李宁回忆起了自己幼年的求学路。1962年7月,李宁诞生于江西南昌,父母都是医师。5岁那年赶上了“文革”,李宁不得不随父母下放,从繁华的城镇搬迁至偏远的农村。10岁那年,他又随父母来到鄱阳湖畔的血吸虫病重灾区——鲤鱼洲。
李宁的童年并没有接受很正规的教育,但他自幼爱好读书,只要有机会,他都会跑到书店,用攒下来的零花钱买一些书回来阅读。李宁记得,小时候看过中国近代史的不平等条约后,他问父母:为什么我们老是割地赔款?父母告诉他:因为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像针一样刺痛了李宁的心。此后,无论是到爱尔兰、德国、日本等国家进行学习,还是在国家各种重点科研计划的支持下进行研究,他始终以尖端科技为突破目标,以填补国内外科技空白为己任。
此外,李宁还一直坚持主讲本科生课程,是中国农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他主编的21世纪统编教材《动物遗传学》,是该专业使用量和销售量最大的教科书之一,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精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