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教育资讯 > 校园八卦 >
  • 中国性学第一人潘绥铭被提前退休 曾访谈过1132个小姐

  • 发布时间:2014-10-29 | 作者:学究 | 来源:嗲学网综合 | 浏览:

  中国科研资金反腐又爆出新料。被誉为“中国性学第一人”的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因“科研资金使用不明”受到了行政处分,从二级教授降为三级教授,退休年龄也提前到60岁,故其已于前年退休。据悉,潘教授长期主持对中国性工作者的大型访谈,其中牵涉到给性工作者访谈报酬的问题,而此次事发的原因也正与此笔报酬因无法开发票而导致使用不明有关。

潘绥铭教授

潘绥铭 资料图

  科技部党组近日通报巡视整改情况称,国家审计署2012年4月审计发现,潘绥铭教授承担的由卫生部牵头组织实施的“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有关子课题在审计时发现存在问题。

  潘绥铭教授是国内“红灯区”研究的权威学者。从1998到2010年,潘绥铭及其团队共定性研究过中国23个“红灯区”,访谈过1132个“小姐”,239个“妈咪”或老板,以及212个嫖客,出版了中国地下性产业的专著《存在与荒谬》。

潘绥铭《存在与荒谬》

潘绥铭《存在与荒谬》

  由于其调查的“红灯区”处于法律与监管的灰色地带,资金来往几乎不可能像正当行业一样正常提供发票,因此造成了“科研资金使用不明”的结果。

  “中国性学第一人”缘何悲剧收场?

  最近有爆料,“中国性学第一人”、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因“科研资金使用不明”遭到了行政处分,从二级教授降为三级教授,退休年龄也降为60岁。潘教授长期主持对中国性工作者的大型访谈,被行政处分主要是给性工作者访谈的报酬无法开发票,导致科研经费使用不明。

  国家审计署2012年4月审计发现,5所大学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8人被依法依纪查处,其中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有关方面的通报称,潘绥铭教授承担的由卫生部牵头组织实施的“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有关子课题在审计时发现存在问题。

  按理说,潘教授研究的课题并非国家机密,科研经费用在了什么地方,应该清清楚楚。偏偏,潘教授的科研项目比较特殊,涉及对大批“性工作者”的访谈,这些接受访谈的人都是见不得阳光的,潘教授不可能让这些人开发票、留身份证复印件。结果,“虽然有详实访谈笔记,仍然以科研资金使用不明为由给了行政处分”。这么看来,潘教授被处分,真是有点冤。那么,潘教授的悲剧果真不可避免么?

  资料显示,潘绥铭教授是国内“红灯区”研究的权威学者。从1998到2010年,潘绥铭教授及其团队共定性研究过中国23个“红灯区”,访谈过1132位“小姐”,239位“妈咪”或老板,以及212位嫖客,出版了中国地下性产业的专著《存在与荒谬》。毫无疑问,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潘教授的研究有一定价值。

  但是,由于潘教授及其团队调查的“红灯区”处于法律与监管的灰色地带,资金来往几乎不可能像正当行业一样正常提供发票,因此造成了“科研资金使用不明”的结果。事实上,潘教授的苦衷远远不止这些。年初,潘绥铭教授接记者采访时称“最大的危险是被小姐爱上”。潘解释说:小姐爱上你了,你可以感谢她,却没办法回报,搞不好就伤了人家的心。

  不难看出,潘教授研究“红灯区”其实挺尴尬。尽管有一些性学专家羞羞答答甚至吵吵嚷嚷要在中国搞“红灯区”,尽管东莞被认为事实上的“性都”,潘绥铭及其团队也定性研究了中国23个“红灯区”及小姐嫖客无数。但“红灯区”在中国终究是上不了台面的事。在公开场合,有谁敢承认中国有“红灯区”?

  “红灯区”小姐、嫖客、妈咪不合法,潘教授的研究就是在打擦边球。但潘教授获得的可是政府资助,既然现在说潘教授带着一干人四处“寻花问柳”的科研经费使用不明,当初那些项目审批者难道“不食人间烟火”?科研立项单位把关不严,难辞其咎。

  潘教授尴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红灯区”、小姐、嫖客、妈咪的尴尬。“红灯区”、小姐、嫖客、妈咪统统是非法存在,既然是非法的,依法打击和取缔便可一了百了,潘教授就没了研究的对象,也就不会被处分。因此,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那些污秽不堪的东西存在,最终毁了一个六旬老教授。

  潘绥铭简介(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官网)

  潘绥铭教授,男,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岗位教授。1984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至今。

  潘绥铭教授自1985年以来一直从事性社会学的研究。坚持给学院本科生及全校研究生开设《性社会学》课程至今。现有科研成果主要包括学术专著21本、主编副主编21本,译著3本、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的英文论文42篇,其中SCI 6篇,SSCI 2篇。发表的中文核心期刊文章(人民大学的标准)34篇,其中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3篇、《社会学研究》5篇、国家项目1个、省部级研究报告2部、承担和完成的科研项目32项。

  潘绥铭教授学术贡献突出,在中国创立并推广了性社会学。主要是在多项实证研究的支持下,奠定了该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创立了“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产业”、“性化”等基本概念。

  潘绥铭教授2000年主持完成的“中国人的性生活与性关系”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是全世界第6次、中国第一次同类调查,而且在2006年再次2010年第三次进行调查。在具体研究中,进行了6次全国大学生的性调查(1991-2006)、中国男同性恋的调查(1993)、13个红灯区的社区考察(1998-2010)、嫖客调查(2004)。在基本学术思想方面,潘绥铭教授论证了“性”(Sexuality)的社会属性,扬弃“性的医学化”;在“初级生活圈”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中,在情境、互动与变化中,讨论“性”的种种现象及其意义。同时坚持主张:“性”与“社会性别”(Gender)是相互建构的、不可分割的。

  潘绥铭教授在价值取向方面,批判精神禁欲主义;为社会弱势群体与处于少数地位的“性”申辩;以“人权道德”的态度启蒙社会、为人处世。

  在方法论方面,潘绥铭教授专注于社会调查中的项目设计与资料收集过程,创立介于人类学与社会学之间的“社区考察方法”。在定量研究中主要运用互动论的思想,在定性研究中则主要运用解释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思想。

相关内容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 2014-2019 武汉八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802835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