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教育资讯 > 教育动态 >
  • 大学副教授实验室研制毒品邮寄海外获取暴利

  • 发布时间:2015-07-07 | 作者:admin | 来源:未知 | 浏览:
大学副教授实验室研制毒品

大学副教授实验室研制毒品

    大学副教授曾在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期间,受人启发,发现有些国家已经列管的精神类药品需求量大,而国内尚未将这些药品列入管制,中间有利润可图。2005年起,张某等人注册成立了武汉凯门化学有限公司,从事电子化学品及化学中间体的技术开发和服务,以研制生产医药中间体、涂料溶剂等为掩护,非法从事精神类药品的生产。该公司生产的主要产品"4号"其化学名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就是俗称的“丧尸药”,属于新型精神类毒品,吸食后行为意识失控,如果比例过高,吸食人员会发疯而死。

    2014年11月,武汉海关驻天河机场办事处邮检科的工作人员从一份寄往境外的快递包裹中发现藏匿有若干白色可疑粉末,经送交相关检验部门只能判断为某类精神药物,但具体成份还有待进一步鉴定。随后几个月内,该关连续截获8起邮寄类似可疑白色粉末。

    这一异常现象引起海关缉私部门的高度重视,经过情报经营,该关缉私部门分析初步判断这应为一起有预谋的通过邮寄渠道走私新型精神毒品的案件,且走私团伙背后很有可能存在一个制毒加工窝点。

    今年5月份,该关缉私部门将所查获8起线索涉及的疑似物送公安部国家毒品实验室进行检测鉴定。经鉴定,其中两个邮包中的可疑物品为“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是一种致幻性很强的新型精神毒品,其危害性丝毫不亚于海洛因、冰毒等传统毒品,在欧美国家被明令禁止。我国于2014年1月1日起将其列入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

    根据鉴定结论,6月1日,武汉海关正式立案侦查案件代号“6·1”毒品走私案,并于6月17日展开收网,在江夏区一工业园内将主犯张某、冯某等8人抓获,缴获“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约4公斤、疑似国家管制精神类药品20余公斤及大量半成品、原材料、易制毒化学品和制毒设备。

    在教室他是教授,在实验室他是“毒师”

    昨日,武汉海关缉私局侦查处彭正德处长介绍,经查明,犯罪嫌疑人张某出生于1970年,毕业于武汉某著名高校化学专业,现为该高校在职副教授。冯某(女)出生于1977年,是张某的亲戚,大学期间学习的是工商管理。“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期间,张某了解到国外对精神类药品的需求较大,而有些还没有被我国列入管制范围。”彭正德介绍,为了非法谋取暴利,张某、冯某合谋成立武汉某化学有限公司,以研制生产医药中间体、涂料溶剂等为掩护,非法从事精神类药品的生产和销售。

    据张某交代,早前曾在沌口、青山等地生产,后又在江夏一工业园内租赁了近8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生产车间。被张某等称之为“4号”的主打产品“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被我国列入一类精神药品管制目录后,他又试图研制其替代品。但由于替代品的效果并不理想,且“4号”产品国外需求量大,因此决定继续生产“4号”,并由冯某邮寄走私销售到境外。由于担心被查获,为逃避打击,冯某在投递邮包时更是煞费苦心,故意舍近求远安排投递地点。

    武汉海关调查了解到,“4号”产品的生产成本每公斤仅为几百元,而对外走私销售的价格每公斤近万元,该公司一个月所有产品的销售额高达五六十万美金,而在支付时多采取西联汇款、比特币等逃避风险的方式。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3月至11月,该公司累计生产“4号”约193公斤,同时该公司还生产其他各类精神药品达四五十余种,并以伪报品名的方式通过邮寄渠道发往欧美、澳洲、加拿大等境外国家。目前,武汉海关正在对该案作进一步深入调查。

 

相关内容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 2014-2019 武汉八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802835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