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教育资讯 > 教育动态 >
  •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拟删见义勇为 增加控制上网时间

  • 发布时间:2014-08-02 | 作者:admin | 来源:未知 | 浏览:
    8月1日,教育部发布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将2004年原有的守则和中、小学规范一共70条浓缩为9大准则,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对“见义勇为敢于斗争”这一条款的删除。
 
现行中小学生守则

现行中小学生守则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第40条“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在征求意见中不见踪影。
 
    “不吸烟不喝酒,控制上网时间,会自护懂求救……”8月1日,教育部发布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将2004年原有的守则和中、小学规范一共70条浓缩为9大准则,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对“见义勇为敢于斗争”这一条款的删除。澎湃新闻注意到,消息公布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家长和网友的诸多争议。对此,专家认为,由于现代社会趋于复杂,见义勇为条款的删除意味着教育部重视保护未成年人,希望他们懂得自救,不盲目牺牲,可以理解。
 
    “见义勇为”被删除
 
    教育部称,自2004年发布《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以来,在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时代变化,《守则》、《规范》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有些规定不符合实际,《规范》内容过多且交叉重合等。
 
    为此,2012年,教育部启动修订工作,坚持贴近时代、突出基本、易记易行原则,注重可操作性,将三者合而为一,形成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即把70条规范浓缩成9大准则,并于8月1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稿着重于三“爱”、三“讲”、三“护”,即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讲文明、讲诚信、讲法治,护安全、护健康、护家园。
 
    此外,意见稿中还出现了不少“新规”,如热心志愿服务、控制上网时间、会自护懂求救、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等。而原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20条最后一句“敢于斗争,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第40条“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等则不见踪影。
 
    对此,不少网友反映强烈。网名为“明景子”的网友说:“如果没有了见义勇为血性方刚何在?等于是放弃了选择,试问如果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原则,万事学会妥协,他怎么会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不支持去掉!”
 
    但也有不少家长表示支持。上海闵行一位小学四年级男生的家长王女士告诉澎湃新闻:“孩子毕竟只是孩子,还没有自保能力,学校不能从小就灌输他们遇到危险就要挺身而出的观念,孩子们首先要做的是自保。毕竟现在一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宝贵得很。”
 
    “见义勇为”时机难判断
 
    跟家长相比,持反对意见和忧虑态度的人更多,在他们看来,“见义勇为”、“敢于斗争”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被广为传颂,中小学生阶段正是学知识、学做人的重要时期,此时不教育孩子,长大了这个社会岂不变得更加淡漠?
 
    对此,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乐天对澎湃新闻表示,目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教育部门的期待之间是有落差的,教育部门期待很高,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思想道德教育实际能起到的作用却很小,“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依然存在并延续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情况,至今还是这样。”
 
    “很多思想道德教育的概念还存在争议,比如说‘孝’,究竟什么才是孝,愚孝也是孝吗?目前也没有清晰的概念。对于‘见义勇为’也存在很多争议”。张乐天说,“从精神层面来说,我也支持应该从小学生就抓起,倡导这样的精神。”
 
    但张乐天也表示,如果从保护青少年、不盲目牺牲的角度来说,删除“见义勇为”条款是可以理解的,“什么时候应该挺身而出、什么时候该见义勇为,连大人都很难判断,更别提是孩子了。”
 
    专家称守则应更具可操作性
 
    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微博)则认为,“见义勇为”对未成年人来说一直存在争议。学生见义勇为当然值得鼓励,但如果作为一个行为规范写入守则,就意味着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去做,“作为守则规范向学生提出必须‘见义勇为’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守则必须是针对中小学生实际情况、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
 
    熊丙奇表示,国内之前对于中小学生的守则、规范往往过于概念化、口号化,没有具体可操作性。此次教育部新修订的守则相对以前条款虽少,但在操作上更具体一些,但由于70条合为9条,仍比较笼统。“作为守则不应该有太多口号的东西,应该让中小学生一目了然,知道该怎么去做。”熊丙奇说。
 
    他认为,虽然意见稿未将“见义勇为”列入,但并不意味着就不提倡学生要见义勇为了,在他看来,培养正义感,首先应从大人做起。“成年世界首先应该要有更多见义勇为,要给孩子更好地示范,让孩子学会建立起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大人的言传身教才是根本。”
 
    熊丙奇也认为,学校应该从育分转向育人,应试教育的机制不变,德育也会成为空话。
 
    70条规范压缩成9大准则
 
    记者了解到,现行的《中小学生守则》是教育部2004年修订的,并有配套的《小学生行为规范》和《中学生行为规范》。2012年,教育部启动修订工作,将三者合而为一,形成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即把70条规范浓缩成9大准则,并于昨日公开征求意见。
 
    2013年8月5日起,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沈曙虹发出多条微博,向教育部建言:修订中小学生守则。“现行的规范太多太繁琐,不便于记忆和践行。”教育部表示,随着时代变化,《守则》、《规范》在实施过程中有些规定不符合实际,因此做出更符合新时代的修订方案。
 
    记者对比发现,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删除了老版中的部分内容。比如“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等不见踪影,“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也被“爱祖国。尊敬国旗国徽,奏唱国歌肃立,升降国旗行礼,了解国情历史”取代。
 
    增加“控制上网时间”和“自护懂求救”
 
    与旧版相比,新版的内容简洁明了。意见稿9大准则分为三“爱”、三“讲”、三“护”,即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讲文明、讲诚信、讲法治,护安全、护健康、护家园。在部分条款中增加了新的内容。比如“护健康”中增加了“控制上网时间”;“护家园”中增加了“践行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等内容;在“爱劳动”中增加了“热心志愿服务”;“护安全”这一条要求孩子们学会“自护懂求救。”
 
    大家怎么看?
 
    网友:新版内容更接地气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引来众多网友评说。记者发现,评论中点赞的不少。“早该改了。”有网友评论说。有网友认为,新版准则内容更接地气,“教孩子们懂得自救自护,这是一大进步,很接地气,希望类似的内容多一些。”
 
    学校:更具操作性,便于落实
 
    南京一位中学校长告诉记者,比如新守则上提出要学生学会自护、懂求救,而去掉了见义勇为等要求,这对未成年人来说是比较合适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以往的中小学生守则比较“粗放”,“老套”,但是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本土守则”。南京一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对孩子来说,这些越来越具操作性、越来越贴近实际的要求,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有益的。
 
    学生:碰到具体问题知道什么是对错
 
    采访中,一些学生表示对以前通用的《中小学生守则》并不了解,听说了新守则,感觉比较容易明白。“这样的守则比较简单易理解,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南京一位初二女生告诉记者。
 
    专家建议:
 
    最好还能细分小学生和中学生版本
 
    据了解,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正在征求意见。“新的守则更接地气,操作性更强了,而且与时俱进。”曾经呼吁修改中小学生守则的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沈曙虹告诉记者。“很多人不清楚,其实我国的‘守则’也经历了变革,现行的是教育部2004年修订的,当时合并了中小学生守则,但有配套的规范,有一些细节化的要求,但是40条中学生行为规范、20条小学生行为规范,毕竟太多太繁琐,既不便于记忆和践行,现在推广要好多了。”
 
    不过对于新守则,沈曙虹还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个中小学守则针对的对象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的学生,年龄跨度大,身心状况差距很大,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小学生共有一个守则是不太合适的。”比如说到热心志愿服务,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身对很多东西还没有了解,自身的能力还不够强,这个时候就要热心志愿服务,要求有些高了。再比如,垃圾分类、低碳生活,也应该循序渐进。因此,如果中小学生守则能够加以区分,变成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在内容的制定上将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相关内容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 2014-2019 武汉八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8028350号-2